找到相关内容485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元无我人,为谁贪嗔?

    这是万法真相大白。所以执着空,也是障碍。唯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真实的教诲,两边都不执着,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“中道”;如果执着中道,那又坏了,不可以执著的。所以说两边不立,中道不存,这才能够真正见到宇宙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空性|忍辱|嗔恨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23501213287.html
  • “极端”思想从来不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

    缺乏研究,不敢妄议。但是,通过对佛教教义的学习,笔者却深刻的体会到,佛教是极端主义的坚决反对者。佛教理论中,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,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,即提倡“中道”,反对任何偏激的思想和行为。   所谓中道,指脱离边邪,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一百一十二说:“常是一边,无常是一边,常无常是中,无色无形,无明无知,是名中道诸法实观;我是一边,无我是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5141707.html
  • 吉藏大师和他的“三论玄义”(下)

    宗为了调和般若中道学同“涅盘”佛性说的矛盾,化解空、有二宗的纷争,在以“八不”思想阐发“中道”义的同时,又把“八不”思想上升到“佛性”的高度,即“八不”思想也是“佛性”的体现,他说:“八不即是中道佛性”(《中观论疏》卷一末,《大正藏》卷四二),“中道佛性,不生不灭,不常不断,即是八不”(《中观论疏》卷二末,《大正藏》卷四二)!为什么说:八不”即是佛性,“空”,谤即是“有”(佛性)义呢?吉藏作了如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2762066.html
  • 世尊为五此丘说四谛八正道

    所求之苦为苦,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。离此二边之中道,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,此郎开眼、开智。至于寂静、悟证、正觉、涅槃之道。比丘,至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,此郎八支圣道分也。”  世尊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,而是首先讲了一番中道,这是符合当时事实的。因为原来随侍他的五比丘,看他抛弃了苦行感到失望惫欲离去。释尊对他们宣说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,批评了苦行和其他学派的主张,证明苦行不是正道,只有中道才合理。这...

    罗无虚讲 蔡惠玥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0167827.html
  • 唯识真伪对照

    乎?此虽俗人之语,亦自然之理也。若二货对照,不论识与不识,真伪自分矣。余然其言,遂依佛说中道之义,联成彼类之语,与彼对照,使不识中道者,与误认中道者,辨其中道之真伪。然有真有伪,终非究穷之论。如基师...我法俱遣。 依他圆成有故,真俗皆存。   我法遣故,破其有执。 真俗存故,破其空执。   离有离无,显示中道。   料简虽曰:依解深密等经说一切法唯有识,其实皆自伪造,非经之真义也。经之真义如何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2554272.html
  • 吉藏三谛说初探——以《中观论疏》对〈观四谛品〉第十八偈解释为主

    释义当中,我们不难发见,(1)第四句的「中道」是第一、二句(有、空)的双重否定而证成「中道」(从「中假义释」中,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一论证方式)。(2)四种释义的主轴理论,是以「中假义」为主的诠释...中」。这个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汉语的主语不明,而产生在诠释上对缘起、空、假名、中道四概念视为平等地位的同义语。  因此,吉藏在诠释第十八偈的四句时,也就难免有彼此之间有相互交融的关系出现,而有倾向三谛...

    如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4170871.html
  • “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论坛”高峰研讨会于16日开幕

      据五祖寺称,“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论坛”高层研讨会于今日(12月16日)隆重开幕。  据悉,此次“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论坛”高层研讨会云集了数百位高僧大德及众多专家学者,将就禅宗思想、禅悟思维、禅宗诗歌,禅宗般若要旨等内容进行研讨。  据悉,此次佛教禅宗文化论坛,旨在为一切热爱佛教文化、关爱众生、慈悲为怀的广大佛学精修者,搭建一个开放、平等、多元的高层次对话平台,本着智慧、中道、慈悲、宽容、和合、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论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2/0821487030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什么叫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?

      赵朴初答:三观是修行的观法,即空观、假观、中道观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,名为一心三观。三谛圆融:真谛、俗谛、中道谛叫做三谛;此三谛举一即三,虽三而常一,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,所以叫圆融三谛。一心三观,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,说明诸法无碍,事理圆融。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,别的宗属前三教。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,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,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,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。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225910842.html
  • 佛使比丘答: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?

    “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?” 佛使比丘答:   我们必须在烦恼止息处找到阿罗汉。不要忙着到森林、寺院、洞窟、高山、乡村、城市或禅修中心寻找,要到烦恼止息处寻找阿罗汉。所以,不论是任何证明、寻找、实验,都要认识烦恼的止息,如果无法做到,就不必费心搜查、寻觅,你自己认识自己就好了。   烦恼止息处就有阿罗汉,我们必须掌握这最中道的原则。

    佛使比丘

    一问一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28431122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依大乘佛法而言,佛有三身,何等为三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1.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:即是中道之理体也,佛以法为身,故称法身,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。   2.报身(梵语sambhoga-kaya):报身是行六度万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。对于初地以上菩萨应现之报身,报身处于实报庄严土。   3.应身(梵语nirmana-kaya):又名应化身,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,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,名为胜应身,胜应身处于方便有余土。应现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75112112.html